□本報記者 趙若言
  一排排灰瓦白牆的川南民居錯落有致,“最美鄉村公路”從家門口穿過,5000畝連接成片的地里“3月菜花黃,8月高粱紅,11月蔬菜綠”……瀘州市江陽區黃艤鎮永興村村民張光榮說:“現在的生活就跟土地里的莊稼一樣,五顏六色的。”
  作為“中國白酒金三角”的核心腹地,瀘州市黃艤鎮近幾年走出了一條現代農業、白酒產業、鄉村旅游業三產聯動發展之路。
  三產聯動的發展熱情是如何被“點燃”的?近日,記者走進黃艤鎮永興村尋找答案。
  土地綜合整治促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
  11月13日,沿著瀘州市酒谷大道驅車半小時,一條筆直寬闊的鄉村公路把記者帶到了永興村。鄉村公路邊就是千畝良田,“永興村以前可不是這樣呢,全是零星的小塊塊,質量也不高。”張光榮的兒子張興亮說。
  2006年,距永興村僅兩公里的瀘州酒業集中發展區破土動工。黃艤鎮黨委副書記趙淑華說,從那以後,鎮政府大力打造“酒業第一鎮”,同時下大力氣發展現代農業。
  “從哪兒下手?當然是土地。”趙淑華斬釘截鐵地說。
  大刀闊斧的整治始於兩年前。瀘州啟動建設江陽區黃艤鎮華堂寺、永興村、蟠龍灣村土地整理項目,投資1300多萬元,整理土地10萬多畝。
  通過土地綜合整治,零散的小塊耕地變成大塊田地,還新增了耕地1000多畝。“另外還新建100立方米蓄水池14口、排灌渠2條、支渠14條、田間道路13條、生產道路21條……”瀘州市國土資源局江陽分局相關負責人細數著土地整治的成果。
  耕地的整治為農業的規模化發展奠定了基石。永興村新建專業合作社2個,490戶村民變股民,將自家土地入股紅高粱公司。全鎮共建成近5000畝紅高粱種植基地,直供兩公裡外的酒業集中發展區,並形成“112”生產模式——每年一季油菜、一季紅高粱、兩季蔬菜輪作生產。“既提高了耕地質量和數量,農民在土地里也拋出了‘金娃娃’!”瀘州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丁躍萍說。
  一二三產業齊備喊著號子“齊步走”
  土地整治不僅讓永興村現代農業與白酒產業不斷壯大,還引來了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。
  依托頗有特色的農業地景,以及沿江百裡龍眼長廊的秀美風光,永興村的鄉村旅游發展迅猛。
  每年春秋兩季,來永興村觀賞油菜花和紅高粱的游客絡繹不絕。2012年,接待游客數量達到20萬人次,現在更是達到每年50餘萬人次。“一二三產業都有了,喊著號子就能‘齊步走’。”趙淑華感嘆。
  產村相融,三產聯動自然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。村民們流轉了土地,收了租金,還能一邊給紅高粱公司打工,一邊去酒業集中發展區務工,各個忙得不亦樂乎。“我現在不僅是股民、工人,還是老闆呢。”張光榮跟記者講起了他的新生活:按600斤/畝黃谷作價,每畝地每年可獲得土地流轉收益約800元,酒業園區和紅高粱公司務工工資每月1000元-3000元,另外,還有開辦農家樂和鄉村旅店等多份收入。
  全村像張光榮一樣在酒業園區務工的有600餘人,在紅高粱公司務工的有260餘人,開辦新型農家樂和鄉村旅店的有6家。當地農民年均純收入從2011年的1萬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近1.5萬元。
  (原標題:土地整治 帶來的小村“蝶變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x78uxyop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